灭火剂:干粉、沙土及二氧化碳灭火器。 |
|
|
灭火方法:消防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、穿全身消防服:在上风向灭火。 |
|
|
六、泄露应急处理 |
|
|
|
个人应注意事项:避免吸入烟气或粉尘。 |
|
|
环境注意事项:勿使泄露区域扩大。 |
|
|
|
清理方法: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罩,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、洁净、有盖 |
的容器中。若大量泄露,收集回收。 |
|
|
|
七、操作处置与储存 |
|
|
|
处置注意事项:1、阅读所有的容器标示。 |
2、工作场所严禁吃东西、喝饮料、抽烟及化妆。 |
3、搬运时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破损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 |
防器材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。倒空的容器可残留有害物。 |
|
|
贮存注意事项:储存于0-10℃的冰柜中,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应与氧化剂、酸类分开 |
存放,切记混储。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。储区应备 |
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露物。禁忌常温存储。 |
|
|
保存期限:0-10℃ 180天 |
|
|
|
八、防护措施 |
|
|
|
监测方法: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。 |
|
|
|
工程控制:防止在网上固化,对钢网有破坏 |
|
|
呼吸系统防护: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,必须佩戴自吸过滤防尘口罩。紧急事态
抢救或撤离时,应佩戴空气呼吸器,(不燃烧不存在此危害) |
|
|
眼睛防护: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。 |
|
|
|
皮肤及身体防护:穿戴工作衣及防护手套。 |
|
|
车间卫生措施:工作现场禁止吸烟,进食和饮水。工作完毕,沐浴更衣。 |
|
|
九、物理及化学质 |
|
|
|
物质状态:胶状 |
形态:胶状 |
|
|
颜色:红色 |
气味:有微弱的环氧单脂味,无异味 |
|
|
相对密度:1.20±0.05 |
水中溶解度:不溶于水 |
|
|
熔点:- |
沸点范围/沸点:/ |
|
|
自燃温度:- |
闪火点:- |
|
|
十、稳定及反应活 |
|
|
|
稳定:稳定0-10℃。 |
|
|
应避免接触条件:严禁阳光直射或高温,避免接触水气或酸。 |
|
|
禁配物:强氧化剂、强酸、水. |
|
|
|
聚合危害;— |
|
|
|
燃烧(分解)产解物:— |
|
|
|
十一、毒理学资料 |
|
急毒:LD50 |
|
|
|
LC50: |
|
|
|
亚急和慢毒:— |
|
|
|
致敏感:— |
|
|
|
刺激:— |
|
|
|
致突变:— |
|
|
|
致畸:— |
|
|
|
致癌:— |
|
|
|
十二、环境资料 |
|
|
|
迁移:— |
降解/持久:— |
|
|
生物积累:— |
生态毒:— |
|
|
其他有害作用:水中浓度 9mg/L是,沼化池深沉物的发酵受抑制 |
|
|
十三、废弃处理方法 |
|
|
废旧处理方法: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。若可能,回收使用。 |
|
|
废弃注意事项:— |
|
|
|
十四、运输信息 |
|
|
|
危害分类及编号 |
|
|
|
编号 UN:— |
包装标志:— |
|
|
包装类别:Z01 |
包装方法:— |
|
|
安全标签:— |
|
|
运输注意事项:起落时包装要完整,装载应稳妥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露。 |
不坠落、不损坏。严禁与氧化剂、酸类、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。 |
输途中应防曝晒、雨淋、防高温。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。 |
|
|
十五、法规信息 |
|
|
法规信息: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,(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),化学危险 |
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(化劳发[1992]677号),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|
([1996]劳部发423号)等法规,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、生产、储存、运输 |
、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。 |
|
|
十六、其他资料 |
|
|
参考文献:危害化学物质中文资料库,环保署。 |